(资料图片)
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,发展乡村特色产业,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。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,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相连,“土特产”三个字各有侧重、又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。全国各地乡村都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、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,应按照各自的要素禀赋特点来发展乡村特色产业,立足于比较优势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进而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
立足禀赋优势做好“土”字文章
找准乡村产业发展的方向
“土特产”的“土”主要是从一方水土中开发乡土资源,发掘农业产业功能价值。根据民政部2023年统计数据,我国有3.9万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,48.9万个村委会和11.9万个居委会,各地乡村不同的资源条件构筑了独特的农业生产条件,孕育了各具特色的资源条件。一是发掘资源优势。各地乡村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,资源环境千差万别,要依托乡村现实条件,系统研究乡村的资源禀赋和文化积淀,发现挖掘乡村本地各类资源,找到乡村资源优势、生态优势、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路径,选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方向,找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。二是找准发展优势。科学把握乡村自身因地制宜的“宜”和“不宜”,推动宜粮则粮、宜经则经、宜牧则牧、宜渔则渔、宜林则林,把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,打造具有地域特色、区域优势的产业。同时,要深入研究周边地区特色产业的特点,在横向对比中研究彼此优势劣势,实现错位发展,努力做到“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、人优我精”,努力避免出现乡村产业雷同问题。三是研究政策优势。近年来,我国出台了一大批促进农村创业创新和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,持续加大财政、信贷、保险以及乡村特色产业支持力度,从“人、地、钱”等各方面提供政策支撑,要对当地现有帮扶政策进行梳理,找到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政策支持的契合点,以更好发挥政策杠杆作用,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。
围绕竞争优势做好“特”字文章
确定乡村产业发展的定位
“土特产”的“特”主要是突出地域特色,打造独特竞争优势的产品。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要以自身资源条件为依托,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、符合地方实际的道路。一是做好乡村特色产品开发。分析产业发展基础条件,了解现有乡村产业发展的问题和瓶颈,找到产业差异化发展的办法和路径,针对当前人们对乡村产品的需求结构由物质产品需求向文化体验、田园风光、生态休闲等精神性需求转变的现实,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,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服务,构建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。二是保证乡村特色产品品质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消费者需要质量更好、品质更优的农产品。当前农产品品质良莠不齐的现象仍然存在,整体上精细化程度不高,农产品品质提升方面仍需加强。要注意发现当前农村产品质量方面的问题,针对性地进行改善提高,引导广大农村产业从业者强化品质意识,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,推动质量兴农。三是开展乡村特色产品营销。在“互联网+”时代背景下,农产品营销方式更为多样,对象空间也更为广博。要找准当地产品的定位,找到细分市场进行精准营销,创新方式方法,把握好产品营销的“时度效”,提高农产品美誉度和知名度。用心培育更多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,加强品牌管理,促进品牌营销,讲好品牌故事,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、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农业品牌。
聚焦增值优势做好“产”字文章
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价值
“土特产”的“产”主要是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来发展产业,延伸农业产业链条。要立足乡村的特色资源,面向市场需要,推动乡村产业前后端延伸、上下游拓展,推动乡村特色资源加快转化增值。一是延展特色产业链和价值链。要认真分析目前乡村当地产业发展现状,研究可提值增效的空间和办法,在此基础上推进乡村种养加、产供销、农文旅教多元融合,努力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和综合竞争力,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,由卖半成品向卖产品转变,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。二是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。绿色生态是乡村特色产业的优势和特色,要分析乡村当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资源和基础条件,在此基础上,研究把生态做成产业、把产业做成生态的具体路径。按照绿色低碳的要求,切实转变农业生产方式,以促进农业产业向绿色、有机、生态方向发展,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,把生态资源变成“金饭碗”。三是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。农业农村工作,说一千道一万,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。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目标,要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、就业容量大的乡村特色产业,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,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,把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,保障农户参与特色产业的应有利益。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路径,让农民不仅可以在农产品生产上取得收入,还能从加工、包装、运输、销售等全产业链各环节分享更多增值收益。